新闻动态要成功移民 找中加思培

2023年内地赴港投保保费涨超27倍,香港保险为何如此之热?

  • 更新时间:2024-03-06 09:16:09
  • 阅读次数:848

香港与内地恢复全面通关后,内地居民赴港投保的动态一直颇受市场关注。2月20日,香港保监局透露,2023年全年内地访客赴港投保的个人人寿保险新造保单保费约达590亿港元,相较2022年约21亿港元的保费收入,同比飙升约27倍。

内地访客赴港购险的热情缘何如此之高?多位香港本地及内地保险从业者告诉记者,一方面,去年以来,疫情影响消除,此前被压抑的赴港购险需求得以释放;另一方面,由于内地和香港的投资环境、产品特点有所不同,部分香港保险的收益弹性、保障范围更具吸引力。


投资收益驱动下的“高性价比”

对于内地访客赴港购险金额大增的原因、香港保险的优势以及内地访客赴港购险的注意事项等,香港保险业监管局媒体联络相关负责人此前对记者表示,可以在适当时候进行回复,但截至记者发稿,仍未获得正式回复。

在保险从业者眼中,疫情影响消除以及香港保险的一些共性优势,是2023年香港保险在内地访客中“大卖”的重要原因。

香港与内地恢复全面通关后,内地居民赴港投保的动态一直颇受市场关注。2月20日,香港保监局透露,2023年全年内地访客赴港投保的个人人寿保险新造保单保费约达590亿港元,相较2022年约21亿港元的保费收入,同比飙升约27倍。

“新造保单保费强劲增长,主要是由于过去几年累积的需求得到释放。”香港保监局行政总监张云正解释称,过去几年的防疫措施令香港与内地通关受到限制,2021年内地访客个人人寿保险新造保单保费下降至仅有7亿港元,2022年也只有21亿港元,2023年恢复通关,内地访客来港投保显著反弹。

记者了解到,“去香港旅游的同时买一份香港保险”成为不少内地居民的选择。友邦保险发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虽然本地业务相较2022年的强劲基数稍有回落,但内地旅客的销售情况持续强劲增长,约占友邦保险香港业务第三季度新业务价值的一半。

香港入境事务处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内地访客入境人数约为2676万人次,较2022年上升70倍。与之相对应的,赴港投保业务全面回升。

香港保监局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内地访客的新造业务保费恢复至96亿港元,同比增长2686.4%,相当于个人业务总额的20.5%;前三季度内地访客的新造业务保费达到468亿元,占比提升至32%。

今年赴港投保会再次井喷吗?张云正表示,2023年第三季度的新造保单保费较上一季度已下降逾32%,第四季度继续向下,降幅比第三季度小。今年,赴港投保仍有自然需求,只是难以预计其能否达到2023年590亿港元的规模,若中美利率及汇率走势在目前水平无大幅波动,达到400亿港元至500亿港元并非难事。

储蓄险占比提升

“去年向我咨询香港保险的内地人士明显增多。”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内地消费者投保主要集中在重疾险、医疗险以及分红型储蓄险这几类常见的险种上。2023年通关以来,分红型储蓄险产品得到了更多内地客户的青睐。

这一说法也在香港保监局披露的数据中得到印证。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内地访客购买的保单中约97%是以非整付方式支付的,终身寿险、危疾险及医疗保险分别占到已发出保单份额的54%、35%和4%。

“过去内地访客投保的产品中,保障型保险占60%、储蓄型保险占40%。2023年则相反,储蓄型及保障型分别占比60%和40%。”张云正说。

“香港的储蓄险具备较高的预期回报,长期预期内部收益率(IRR)可达5%至7%,主流大公司的分红实现率都在90%至105%之间,比较稳定,能够更好地为客户实现长期资产规划和财富传承。”业内人士说,除了中长期险种收益率高,香港的保险产品还可以覆盖多币种,保单货币之间可以相互转换,避免单一货币贬值带来的风险,同时有利于海外留学和工作规划。另外,香港保险多投资于全球市场,底层资产上稳健型和进取型资产搭配,客户可以获得更加多元的保障和资产配置方式。

优点和风险并存

事实上,对内地访客而言,香港保险产品不光有优点,也存在诸多风险,这些优点和风险,可谓香港保险产品的“一体两面”。

香港储蓄型保险的收益结构由“保证收益+非保证利益(即红利)”组成,其中,非保证利益是浮动的。保证收益率普遍在1%至2%之间;非保证收益率为预期收益率,受到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理赔情况、退保情况等因素影响。此前一些香港主流产品的实际收益率确实实现了年化7%的高收益率。目前,香港地区市面上一些在售的储蓄型保险产品演示的预期收益率仍可达5%至7%,但从收益结构不难看出,过去的高收益率不代表未来也会实现高收益率,预期收益率能否实现仍有不确定性。对比看,内地储蓄型保险(传统寿险、增额终身寿等)的最高保证收益率接近3%,且为“刚性兑付”,由此可见,内地的储蓄型保险收益更稳妥,而香港的储蓄型保险收益率弹性更高。

由于两地监管政策不同,内地访客更为关心预期收益率能否真正实现。其中,分红实现率是衡量“非保证收益”投资表现的关键指标。根据香港保险业监管局相关规定,香港保险公司需在其官方网站上公示过去5年内分红产品的分红实现率,以便客户全面了解各保险公司的实际派发红利与保险计划书中所列的差距。记者查阅多家香港保险公司官网发现,目前不少保险公司相关产品近几年分红实现率在80%至100%,也有个别公司分红实现率超过100%(超额分红),不过,亦有部分产品仅为50%至60%,且不同年份波动较大。这也说明,一些香港保险演示的预期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之间有一定的差距,投资者需要加以区别。

乔洁等保险从业者还告诉记者,香港储蓄型保险的预期高收益率是以很长的时间跨度为前提。如,一款储蓄型保险如果持有20年或更长时间,才能享受递增复利,年化收益率才能到5%至7%;如果持有期较短,比如低于5年,则收益率可能不及内地储蓄型保险的保证利率;如果在低于合同约定的持有期退保,则可能面临“本金”损失的风险。

此外,汇率也会影响实际收益率。有投资者表示,此前他购买了香港友邦的一款产品,年交保费2.2万港元,但由于美元及港元升值,按汇率折算后,今年他需要多交1000多港元的保费。

实际上,汇率不仅影响当期保费,也影响到期收益率。徐昱琛告诉记者,绝大部分内地访客用美元支付香港保险保费。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待保单数年后到期,若美元相对于人民币缴纳保费时有所贬值,而保险消费者长期在内地生活,换汇后,保单价值就会出现贬值。与此同时,长期保单需要连续多年甚至数十年缴费,外汇政策一旦变化,投保人可能面临部分年份断缴的风险。

除上述风险之外,内地访客赴港买保险还可能面临其他风险点。

由于香港保险市场存在英式保单、美式保单的分别,且不同保单专业术语各异,非专业人士很难理解其本意,不少内地投资者在投保时面临一定的理解障碍。如,对于香港保单中时常出现的“复归红利、终期红利、周年红利”等专业词汇,内地投保人大多难以区别和理解。

此外,两地不同的承保门槛也可能耗费内地访客的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来自海南省的一位消费者告诉记者,去年6月份,她专门去香港准备买保险,但是香港保险公司联网查到了她此前在华西医院的体检报告,投保时对一些“小毛病”反复审核,最终结果是其“花钱白跑了一趟”。

“现在很后悔去香港买保险。”也有投资者吐槽称,此前他通过香港的保险经纪公司购买了香港保险,但后来该保险经纪公司破产,服务中断,导致保费超时未缴纳。按合同约定,香港保险公司需要投保人申请复单,但相关文件寄出后,连续多月没有“回音”,由于香港险企在内地没有分支机构处理这些事情,复单很麻烦。

购险资金出去不易回来更难

除产品本身的风险之外,资金如何“出、入”也是内地访客关心的话题。

在实操中,赴港购险的个人往往通过打擦边球的方式将资金“转出去”。《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了每人每年等值5万美元的结售汇便利化额度。在该额度内,境内个人结汇、购汇以及境外个人结汇,仅凭身份证件即可直接在银行办理,无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你若如实告诉银行,换汇是为了去香港买保险,银行是不会给你办理的。如果你是去香港旅游消费,则是可以的。”业内人士表示:“至于怎样才能办理成功,要自己去悟。”

据业内人士对记者介绍,为了规避资金进出监管,甚至催生出了专门的机构进行此方面的服务。还有保险代理人对记者表示,每年有5万美元结汇额度,可以顺利转回内地,超出部分可以想办法直接携带现金回内地。

但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上述资金进出方式涉嫌违规,暗藏多重风险,消费者必须对此高度警惕。由于消费者香港账户的资金来源是并不被当前政策支持的保险赔款,有的银行并不支持结汇,若消费者遭遇这种情况,也只能自己承担损失。